【基层话民生】民生工程开启“新世界”的大门
我叫朱某某,今年29岁,家住湾沚区六郎镇南坝村。家中非大富大贵,但丈夫踏实能干,公婆帮衬着,日子过得充实且幸福,对我而言就是一笔最大的财富。
2018年,我历经千辛生下一对双胞胎,孕期及生产过程虽十分的辛苦,但看着宝贝们天使般的脸庞,心里却万分的满足。我们为孩子起名若琪和若昕,意为无论遇到怎样的苦难,我们都要“琪昕”协力一起渡过难关。产后第二天,医生就给宝宝做了听力筛查,结果两个宝贝双耳测试都是“不通过”,医生安慰我说这个测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,一次不通过不代表就有问题,建议42天后复筛。宝宝三个月左右的时候,我们直接去了省级医院进行检查,在省立儿童医院经过系统的检查和医生的诊断,最终两个宝贝都被确诊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。当得知这一结果时,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,因自己没有给宝贝们一个健康的身体而陷入深深的自责,家人们一时都难以接受。
可难题终归要面对,在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时,医生明确地告诉我们,宝宝的情况只有等长大一些做人工耳蜗植入是最佳的治疗方案。可是手术就要面临高额的手术费用,我们这个普通的家庭怎么能负担的起。然而不治疗的话,她们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度过,难道一辈子活在无声的世界吗?我们全家陷入了两难之地。
遇到困难就找党帮忙,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村部咨询政策。村干部说宝宝的情况是可以住院报销的,而且省立儿童医院可以凭社会保障卡在医院直接报销,出院之后凭借相关材料还可以在残联申请补助。村干部的回答让我有了底气,孩子看病的费用有着落了,久违的笑容出现在全家人的脸上。
2021年3月,两个宝贝植入了人工耳蜗,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整期,然后开机,调试等一系列后续的维修,人工耳蜗正式佩戴在头上。第一次佩戴宝宝难过地哭了起来,随后宝宝通过耳蜗第一次听见了声音,让她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她们停止了哭泣,露出了可爱的笑容,似乎感觉能听到声音是那么奇妙和美好,她们笑了,我激动的哭了......
两个宝贝医疗费用共计54万,居民医保加上大病保险累计报销了42万,村干部又帮我向残联申请了残疾人康复项目资金,有了医疗保险和残联的帮助,我们才没有因病致贫。现在孩子定期在康复机构做语言康复训练,逐渐可以说话了。孩子的未来有了希望,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,感谢国家的民生好政策,让我们对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充满了无穷的动力。
(六郎镇南坝村朱某某口述,市医保中心湾沚区分中心陈玉莹整理)